知命立命什么意思,知命与立命讲解
内容导航:
1、如何“知命而为”成就自身价值
伟大圣贤孔子在《论语》的最后一章里,提出人要“三知”,即“知命”、“知礼”、“知言”,可谓是人生至理名言。而“知命”排在第一位。那么,孔子这里的“知命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? 我们如何才能做到“知命而为”呢?
先看看原文 《论语.尧曰》最后一章,也是全书最后一章:
【原文】
子曰: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;不知礼,无以立也;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”
【译义】
孔子说:“不懂得命运,就没有办法当君子;不知道礼制,就没有办法在社会立足;不能洞察语言,就没有办法判断人。”
【解析】
命运问题始终是困扰人生的大问题。命运处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,即命运肯定存在。因为人之生活、前途确实存在外在的非人力可控制的偶然性因素,如何注意、懂得、认识、重视偶然性,然后利用或抗衡这种偶然性,或不为其左右,在偶然性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必然性,这就是安身立命。这样就不会做非分之想,就是君子之所为了。“知礼”是知道礼制的内容与形式方可以在社会立足,而能够认识人、识别人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起点与掌握尺度的关键。这三个方面是人能否立足,能否成功的前提与关键。全部《论语》以此终篇,与第一章相呼应,从自觉努力学习开始,到获取知命、知礼、知言的能力,是人生的全部内容,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与价值所在。
从以上可见“三知”之中,“知命”为首!下面我们来阐述一下“知命”的含义:
“知命”就是“知天命”孔子所说的“知命”就是他所说自己“五十而知天命”的“知天命”,包含十分复杂的意蕴。个人认为,其中主要有这样几层意思:
- 天命是客观存在的。
- 天命包括天道执行的历史使命。
- 天命包括个人执行的生命使命。
- 人生起点不同,基础不同,要求也不能相同。在现有基础上尽力去做即可,能够努力尽力竭力,“内省不疚”便问心无愧。
下面就以上四点分别加以论述。
一、天命是客观存在的天命是客观存在的,这种客观存在实际就是指生命状态的个别性、特殊性。每个人生下来命运就不同,生在贫寒之家与生在富贵之家不同;生在乞丐之家与生在帝王之家不同。这种情况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力,而完全是天命使然。人生的时间与空间也是命,生在利比亚、伊拉克、阿富汗这样的动乱国家与生在发达国家的儿童生活质量岂止天壤,这也是命。生在贞观之治、康乾盛世的百姓普遍幸福,而生在鸦片战争后的人普遍受苦受难,同样也是命,人们是无法选择和左右的。
二、天命包括天道执行的历史使命任何国度、疆域,任何时期都有一个大的天道执行的历史使命,这也是通常所说的各个地域、各个时期的“民心所向”、“大势所趋”。如:和平的国度和疆域中,天道与民心所向的是“和平生活”、“文化发展”、“经济发展”等等。战争年代的国度和疆域,天道与民心所向的是“和平”、“统一”、“驱除外辱”、“民族团结”等等。
三、天命包括个人执行的生命使命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说,通俗地讲,就是“上天赋予一个人的使命”,这个使命或大或小,可大可小。小则齐家、修身、生儿育女繁衍后代,大则治国、平天下。或大或小,根据一个人自身的能力、条件、志向而定,平民百姓,平常思想,齐家、修身、生儿育女,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天命了。如果有条件的,有能力的,有觉悟的,可能他们认识到的个人天命,不是仅仅是修身、齐家、生儿育女,甚至是治国、平天下、定人心、促和平、发展科技、发展经济等等。所以可大可小,因人、因环境、因条件不同而变。比如:有人说“我这一生只能做个木匠,别的怕是干不来了”;有人说“我这一生想搞个发明,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”;有人说“世风日下,人心不定,我想做个教育家,宣传正见,和谐社会”等等,这些都是根据各自的条件和能力出发,发现的自己今生的天命。
四、天道执行的使命与个人能实现的使命相结合,方能成就、完成这个使命。方能做到真正意义的“知命而为”,成就自身的价值,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。大多伟人、古圣先贤都是知天命的,知天道执行的使命与自己能实现的使命相结合,成就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就如孔夫子,中年周游列国,本来是打算实现一番政治抱负,可惜当时各国政见不同、且很混乱,不健全,他的政见到处碰壁,后来他经历一番波折以后发现了:“原来我的天命如此啊!我的天命不是做一名政客,而做一名能创立正确政见的人啊!”所以他的政治教学取得了成功,他后来的政治思想成了影响中华文化治国的重要政见!这便是历史时期所需的使命与个人天命的结合! 一个王朝没落、一个王朝新起时期的英雄倍出,也是历史时期的天命与个人天命的结合,和平时期的科技、经济、文化的大发展,人才倍出,也是如此。
五、当今国人怎样更好地“知命而为” 1、明白这个历史时期的天命所向,民心所向我们经历改革开放很多年了,国内经济水平突飞猛进,人们的生活实现了温饱,差不多达到了小康水平,可是贫富差距加大,人心浮华,国际上还困难重重。这需要什么样的天命呢?便是教化民心、团结民心、减小贫富差距、发展国力等等。
2、知天命后如何作为了解了当前时期的天命以后,如何结合自身能力去有所作为呢?是教育工作者、文化之人当宣传正见,教化民心,倡导团结和谐,消除负面声音;是商业金融巨子当献身慈善;是科技工作者当投身科技;是医务工作者当投身医疗事业等等,这都是“知命而为”啊!
所以,“知命而为”,就是明了天道执行的历史使命与个人之命相结合,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,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!
2、知命什么意思
知命也作知天命、半百、知非, 认识天命或命运, 五十岁的代称. 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五十而知天命。”
3、知命,知礼,知言
这是《论语》最后一章的内容。
原文:孔子曰: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;不知礼,无以立也;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”
意思是,不懂天命,不能成为君子;不懂得礼,不能安身立命;不懂分辨别人的言语,就不了解他人。
知命 是懂得天命,也就是天道的安排。这是要我们只把自己眼前的事做好就行,不要好高骛远,不要嫉妒别人。别人有别人的天命,自己有自己的天命。天命不可违。
知礼 是懂得人情事礼。礼是人与人和平共处的前提,来而不往非礼也,只来不往,只进不出,只受不予,就不能在社会上安身立命。所以要懂得为人处事之礼,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做到游刃有余。
知言 是会分辨别人的言语。人与人最初是通过语言交流的,因此,要学会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,这样才能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。言多必失。一个人说的越多,越能被看穿。学会知言才能了解他人。
知命,知礼,知言,也是生存之道。
4、知命的详细解释
“知命”就是“知天命”
孔子所说的“知命”就是他所说自己“五十而知天命”的“知天命”,包含十分复杂的意蕴。其中主要有这样几层意思:1、天命是客观存在。2、天命不可预知不可认识。3、人生起点不同,基础不同,要求也不能相同。4、在现有基础上尽力去做即可以,能够努力尽力竭力,“内省不疚”便问心无愧。下面分别解释这几个方面。
1.天命是客观存在
天命是客观存在的,这种客观存在实际就是指生命状态的个别性、特殊性。每个人下生命运就不同,生在贫寒之家与生在富贵之家不同,生在乞丐之家与生在帝王之家不同。这种情况没有选择性,而完全是偶然,这便是命。人生的时间与空间也是命,生在利比亚、伊拉克、阿富汗这样的动乱国家与生在发达国家的儿童生活质量岂止天壤,也是命。生在贞观之治、康乾盛世的百姓普遍幸福,而生在鸦片战争后的人普遍受苦受难,也是命,而人们是无法选择的。我讲课时曾经说过,当官、经商、做学问都不是一代人的事,基础很重要。起点高低很关键。“长袖善舞”,“多财善贾”,这便是基础,也是命运。
2.天命不可预知不可认识
天命是肯定存在的,但天命是不可预知的。正是这种不可预知性,才使人生有滋有味,才充满期望。如果什么事先都知道了,那么人生便索然寡味了。俗语说:“人不知死,车不知翻”,就是命运不可知的一种认识。人的死亡是不可躲过的,是可以预期的,即一百多年,最长不过一百四五十年而已。确知活这么长寿命者,全世界恐怕只有孙思邈一人而已。当今社会生活水平高了,人的平均寿命在增长,但也难以突出这个数字。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到:“七十八十算正常,九十以上算高寿,一百以上是寿星,二百以上是妖精”,妖精不是人类。这样,人们就不必企求长生不老,但也要珍惜生命。而其他如官运、财运、桃花运也都难以预知。只能顺应天意而已。古人的“守份”,安身立命是对的。
3.人生起点不同,基础不同
人生起点不同,基础不同,要求当然就不能相同。有人看别人条件好就眼热,便属于“不知命”,看别人有个好爸爸,便可以安逸得到很多,小小年纪,便有房有车,而自己出身贫寒,则一无所有。这时候,最关键的是要凭借自己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打拼去改变生活处境。不要看别人的爸爸如何,而你自己应当努力做个好爸爸。这样,才算是“知命”。
4.在现有基础上尽力去做即可以
知命之后,很多事情便都心安理得,自己努力去做就可以了,不必规定一个具体目标。比如几年要挣一百万之类,这样会活的很累很烦。只是不断上升的趋势就好。这样容易做到,也容易满足。温饱以上的“内省不疚”便是幸福。幸福并不遥远,幸福与钱有关系,但钱不起很大作用。能够做到这样,便是“知命”。 “知命”还应该含有知道生命只有一次,而且很短暂,故更应该抓紧时间学习与工作,使生命更有意义。
5、将夜中修行的分为哪几种境界
《将夜》中修行的境界分为初境、感知、不惑、洞玄、知命。
在电视剧《将夜》中,主角宁缺是一个身上丝毫没有修行之气的人,吕清臣断定宁缺永远不会成为修行者。天地之间有呼吸,那一道呼吸便是元气,修行者就是能感知天地元气的存在,但是宁缺身上没有丝毫元气波动。
但是宁缺却没有放弃,向吕清臣讨教修行的境界。而吕清臣告诉他,修行分为初境、感知、不惑、洞玄、知命五种境界,而知命之上还有许多的玄妙境界:一者为天启,一者为无距。
而修行的职业也有好多种,“以念为剑,飞剑克敌”叫剑师,“用念力隔空杀人,克敌无形”叫念师,“将天地元气入墨”叫做符师,而符道大家可以呼风唤雨的被称作“神符师”。
而天地中最强者夫子的境界则达到了无距,即无视所有的规则,为昊天之下最强者。
宁缺在剧中则由一个“梳碧湖的砍柴人”,到书院的十三先生,最后成为唐的守护者,担负起了拯救天下苍生的重任,他的历程就像是一部打怪史,成长之路曲折跌宕,最终磨练成为一代贤人。
6、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什么意思?
意思是说孔子在十五岁那年立志从学, 三十而立并非三十岁成家立业, 这里的"立"是指学业的根基已经树立, 就是个人的价值观已经形成,不会被外力所动摇。四十不惑,确切的说也不是四十岁没有疑惑, “立”与“惑”是一组对立,界定在于是否懂得行权, 三十而“立”时通常遇事无权可行,无权则无发言权,对事态度是可即可,不可即不可。 四十时,已掌握一定权利,此时处事相对通达,对待事情是无可,无不可。这里想象成一群四十来岁官运亨通的小老爷们,整天若无其事接待着一个个来自弱势群体的求助,表面心不在焉,内心精明了得,游戏规则是如何予其有利,如何制定。
呵呵,这个比喻来的有点噱头,但好理解“行权”重要性,行权者不惑也。现在该知道当官的多在哪个年龄段了吧.
五十而知天命。天命,是上天的命令吗?这么说不是很唯心?
其实这里有一段典故,周文王在五十岁坐牢时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衰,
皇帝做了半辈子,如今还要坐牢,不甘心啊,于是潜心研究,
终于悟透一个道理——万物在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,这就是《周易》的本质。
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,
海有潮起潮落,花有花开花落,
天有白天黑夜,人有清醒睡眠
年有春夏秋冬,衣有四季之分,
股票有涨有跌,心情就有好有坏
业绩有高有低,待遇就有好有差
秒针滴答滴答,时间一圈圈跑远,
皇朝在循环交替,领导在不断更换,
流行在循环交替,明星在不断更换,
芯片在循环交替,手机在不断更换,
到最后我们的生死也是循环交替的....
是的,一切都是周而复始的规律性变化,
站在这个层面照理没什么会想不通了,
可有人会说:“道理都懂,可做起来难。”
所以还不是真懂,那什么是真懂?
呵呵,没有五十年的造化,换不来啊!
不然怎么叫“五十知天命”呢
想来后世成为阶下囚的拿破轮,米络舍维其,乃至今天的撒达姆在悟性上若有周文王的半点功力,
也该落得安心了吧。
说完五十,再说六十
六十而耳顺,并非常言说的年纪大了,耳朵顺了,听什么都能接受。
《说文》中提到:“理也,损百川。”意思是河川流通顺畅了以后,才看得天下美景。
正所谓,顺之而后,始见天理,始着条理。
诗画中的美景是用眼睛看的,
而人心亦是一幅美景,却不能眼观,
于是要用耳朵来倾听,所谓弦外之音,
说的正是用耳朵听出潜藏的声音,
即是所言之人的真实所想
简单讲就是把察言观色的工夫发挥到家了。
朋友之间常说:“你只要说一句话,我就知道你下半句讲什么。”
要知道说这话的人完全出自对朋友的了解与性格的掌握。
而面对一个陌生人,很少有人敢这么说,
如果今天有个人站在你面前,对你说:“你要升官了”
那这个人不是算命的,就是耳顺的,
你若问他贵庚,兴许人家会告诉你:“老朽六十有三。”
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。
从心所欲就是想怎么着就怎么着.自古只有皇帝敢这么说,难道人到七荀就敢自命为皇?
当然不是,下文的”不逾矩”便是这么做的前提.
这里的“矩”即法规,伦理。
整句说的是七十岁做事随心所欲,却不逾越规则,
这一条放在最后,足见境界之高了。
7、将夜的修行境界怎么划分的
初识和感知都是废柴,划分这俩境界基本没意义,洞玄了 没多久就知命了。知命太多了...从一般对手如被废的燕国皇子,到陈皮皮,全是知命,等级感一点都不强,破五境--然后大师兄的无距(感觉好像是瞬移)知命巅峰和破五境而出,最大的区别在于对世界本原的认识,对实力的提升并不大,可能大师兄算是个异类。天启过后,应该就是魔宗之不朽,佛门之涅槃,道门之羽化 ,书院之超凡,想来夫子已经超越了所划分的等级,能与天战,岂能是凡夫俗子可以评论的
本文由作者发布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/ysfx/16850768061826.html